在线微课|探古寻迹——千年不倒的木塔
“远观擎天柱,近似百尺莲”,应县木塔这座用木头“堆”起来的千年古塔,连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见了都挪不开眼,直称它是“建筑瑰宝”。为解开这座塔的“构造密码”,他不顾自身危险,亲自攀爬测绘,在木构的缝隙间记录下珍贵数据,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些资料,触摸到古代工匠藏在斗拱与梁柱里的惊人智慧。
应县木塔
放眼世界建筑史,应县木塔是与意大利“斜而不倒”的比萨斜塔、法国钢铁巨构埃菲尔铁塔并肩,被称为“世界三大奇塔”,成为东方古建筑的代表。2016年,它更是以“世界最高木塔”的身份斩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,用千年的坚守,为中国古建筑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与赞叹。
木塔供养人像
应县木塔由辽兴宗皇后萧氏主持发起,而当时的萧家,堪称辽朝最显赫的“皇后世家”——在辽朝218年的国运里,竟有18位皇后出自萧家,形成“耶律氏为皇族,萧氏为后族”的稳固政治格局。这座塔作为萧氏皇后一族的家庙,彰显了家族“一门三后、一家三王”的无上政治荣耀。这座木塔的修建过程也格外漫长,前后用了140年,哪怕辽朝灭亡,后续的金朝仍接力完成了这项工程,让这座塔得以完整矗立。
应州古城墙遗址
而应县木塔的诞生地,也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。应县原名“应州”,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,北边的龙首山与南边的雁门山像两道屏障,南北呼应守护着这里。这里既是商旅驼队运送货物的“黄金通道”,也是将士们行军打仗的必经之路。也正因如此,这座塔不只是人们拜佛祈福的地方,也是观察边关情况的“瞭望哨”。
可这座纯木搭建的塔,为何能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?背后藏着五个“守护秘诀”:
应县木塔得以稳立千年,其独特的台基设计是核心支撑。整座木塔依托4米高的双层石砌台基而建,且台基向下延伸2.6米至地下,其中一层台基呈规整方形,二层台基为八角形制,塔身直接构筑于二层八角台之上,这一厚重平稳的结构形似“超级底盘”。台基采用“素土夯实 条石铺砌”工艺,有效隔绝地下潮气。此外,木塔选址于应县老城地势较高、排水条件优良的区域,从源头上规避了地基因长期积水引发的沉降隐患。
应县木塔被誉为“斗拱艺术博物馆”,共使用了54种斗拱样式,总数达到了480朵之多,在现存古建筑中实属罕见。斗拱既可以将巨大的屋顶重量均匀地传递到每一根立柱上,减轻了立柱的压力,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、分散的作用。当遇到地震等外力时,斗拱的榫卯结构可以产生一定的变形,消耗掉外力的能量,从而保护木塔的主体结构。斗拱的存在,就像是木塔的“减震器”,使得木塔能够在多次地震中安然无恙。
另外,应县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,斗拱则使用榆木。华北落叶松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,非常适合用于建筑结构。榆木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,能够满足斗拱复杂的结构和工艺要求。这些优质的木材,为木塔的长久屹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建造木塔的工匠们也对木材进行了严格的处理,通过干燥、防腐和防虫处理,保证了木材的质量和耐久性,使得木塔的木材能够在历经近千年的时间后,仍然保持较好的性能。
木塔作为一座纯木结构的古老建筑,虫蛀向来是它最大的天敌。那些藏在木材深处的虫子,稍不留意便可能对木塔的结构造成严重损害,除了工匠的处理技艺外,还有自然守护者来帮忙,那就是——麻燕。麻燕以捕食木材中潜藏的虫子作为主要食物来源,它们常年不知疲倦地穿梭于木塔的每一处角落,将那些可能威胁木塔安全的虫患隐患,在萌芽阶段就彻底清除。正因如此,当地百姓满怀敬意地称麻燕为“木塔的守护神”。
虽然木塔外观只见五层,内部却暗藏玄机,各层间夹设暗层,实为九层,这正是其千年不倒的关键密码。从塔内望去,暗层是梁、枋、斗拱交织而成的八角井干结构,四个暗层如同四道坚实的“金箍”,牢牢约束塔身,杜绝位移变形。当大风呼啸、地震来临时,明层与暗层形成力的交互,能将水平冲击力层层分散、巧妙化解,以“兵来将挡”的智慧大幅提升塔身强度与抗震性,让木塔稳稳屹立千年。
这座矗立的木塔,早已不只是建筑,更是一部镌刻着岁月、承载着文明的“活史书”,在时光流转中,继续诉说着属于东方建筑的不朽传奇。
参考文献:
陈斯洛《千年不倒的木塔》
赵平《应县木塔三幅木板画中的三位大辽皇后》
周怡《从应县木塔赏析木结构技艺之妙》
图片均来自网络 权侵删